保研网首页 > 考研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专业博士扩招,数目和水平怎么样保证“并驾齐驱”

点击数:4223 发布时间:2025-08-13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专业博士扩招,数目和水平怎么样保证“并驾齐驱”

从今往后,考试报名博士的考生都会遇见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近期几年迎来高峰。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步策略(2025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策略、重点范围和社会重大需要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目,进一步革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5年,累计授与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每年平均授与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目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

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

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颁布,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策略》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升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目。

事实上,2025年专业硕士初次超越学硕招生人数,到2025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升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没有问题。换句话说,这一《策略》对于博士培养,尤其是专业博士的进步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

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到底有多大不同?

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的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如此描述两者的差别。

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范围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质的教育问题,在实践范围寻求职业进步;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

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一样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不同在于人才培养目的、常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水平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革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

现在,很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需要是,具备肯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考试报名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职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考试报名了专业博士,缘由是想携带问题去读。

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

1997年,国内专业博士初次设立于临床医学范围,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现在,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种类,2025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

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使是如此,在一些人看来,国内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原因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与总数的一半以上。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国内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

2025年,国内专业博士招生数目处在历史最高位,依旧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无论是从绝对数目上还是占比上看,国内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

专业博士进步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市场的需要。

《策略》提出,博士专业学位进步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目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可以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率过高,供给大于需要,他们的传统就业途径,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愈加窄。刘亚敏发现,愈加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如此一来,现实供给和实质需要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种类,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

这一比率在国内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5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率仅约38%。

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伴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职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样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国内的博士毕业生已愈加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

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很难给出准确的判断,但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国内专业博士非常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

专业设置不可以盲目追求数目扩张

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筹备考博。她并未遭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颁布,其次,在新闻学范围,并未设置专业博士。

到底什么范围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

《策略》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常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需要的职业范围,也可依据经济社会进步需要,根据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范围中设置,一般应具备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进步基础。

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现在,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要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种类。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不是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步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些专业硕士都必然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己的培养条件。

国内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种类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用途,市场调节看上去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优质进步的道路,不可以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目扩张。

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防止同质化

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要紧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目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

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假如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办法,或许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减少学术需要的同时,没强化实践革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比较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

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

根据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升专业硕士的招生数目,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同意度不断提高。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目和水平都需要颇高,不少高校依旧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

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它视为编外职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以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它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的相背而行。

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是,探寻一条防止与学术博士同质化进步的路径,即怎么样加大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强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使用调查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

专业博士教育进步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会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伴随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需要尽快推进。王传毅说。

(记者 陈鹏)

考研网,为考生提供考研时间,考研报名,考研培训辅导,院校专业信息,考研准考证打印,考研分数线,考研成绩查询,考研复习资料,考研复试调剂,考研真题下载以及线上考研辅导课程学习。

Copyright(c)2018-2025 保研网(https://www.jhdss.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保研网(https://www.jhdss.com/) 版权所有